找到相关内容174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2)

    。而且也是因为在展开之中,一切众生之根源乃是由永远之过去横跨到永远之将来是隶属於同一个根源。这里的禅哲学之中所产生的经由根源性的自我同一性而有的宗教宽容,很值得和拉纳 (K. Rahner) 的匿名的...,而是在绝对无的空或中才展开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相对於传统的位格性的基督教之绝对有的神,众生难以说是「我就是神」,对於绝对无的神性也同时是绝对的无限开展的佛性,众生就能够说「我就是佛」。绝对有的神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4662083.html
  • 敦煌本《六祖坛经》读后管见

    衣不合传。”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云:“和尚(六祖)将人涅架,默授密语于神会,语云:从上已来,相承准的,只付一人,内传法印,以印自心。汝机缘在北,即须过岭,二十年外,当弘此法,广众生。”宗密的话,...此法,广度众生。”这是一证。宗密又引此传云:“和尚临终,门人行滔、超俗、法海等问和尚法何所付。和尚云:所付嘱者,二十年外,于北地弘扬。”又问谁人。答云:“欲若知者,六庾岭上,以网取之。”(原注:相传云...

    [台湾]潘重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52364290.html
  •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世音变性的影响》文献综述

    对于观音形象的改变, 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  虽然有学者提出印度原始的佛教典籍中,佛和菩萨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观世音为众生而变化的显相,本无所谓男和女。...梵文为Avalokitesvara,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意思就是“以怜悯、慈悲之心俯视众生、朗照一切的救世主”。《法华经》载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诸旷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14564597.html
  • 《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1)

    有,此一情状与主体存在的根本总相是同一境界,现象世界的一切事项的根本总相也只是这个境界,就这个境界之真实存在而不言其空。不仅如此,此真如境即成佛境,成佛者以众生为本怀,兴种种方便,造种种功德,为众生...佛教哲学理论体系之一员而疏解其义理之建构,其以众生心为论述主旨,实为以修行成佛问题作义理主轴,其以众生心之真如生灭二门述说本体与现象世界的存在架构,由众生真如主体意识之自作功夫而述说成佛境之终于可能,...

    杜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0367297.html
  • 慈悲(海涛法师选辑)〔2〕

    修行能证果,修行能入三摩地,立大宏愿,广众生,才是佛门中的‘龙象’。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结果,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 ◎生命的主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而内心深处的智慧,是由‘放下’开始作起。 完成自我 ◎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那么心的频率...

    海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1067896.html
  • 苏东坡说禅:第一部分 参禅前

    造杀业,并由此种下仇恨的种子,由此轮回之间,冤冤相报,无有尽期。因此要使世界变得温暖和平,也不可杀生。  因为佛有救众生的慈悲心,与洞见世间十二因缘的智慧,所以提出了不杀生。  不杀生的“心慈手软”...,可以长期保存——在仓里藏了三四万石。在随后的荒年里,便把这些谷米拿出来,分给族人和乡里百姓们吃。这种仁爱心肠,虽说是与生俱来的,但却与佛家拯救众生的慈悲心有着极大的相通处。长辈的这种品格、行为,不能...

    师雅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23968079.html
  •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三宝有救众生脱离苦海之恩;众生恩是佛教独有的,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思想。中国佛教又由于重视布施进而也重视福田,犹如农夫耕田即有收获一样。印度佛教一面讲布施积累福德,一面又讲只有布施时不求果报,不想福田,...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也不断地获得调整、完善,并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佛教伦理涉及人与佛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其中心是按照佛教要求,善待佛法、佛、僧人、众生,并完善...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91869069.html
  • 昙昕法师谈弘一大师

    吃惊,直跪下去向他说:「老法师这个可行不得。佛法还要你来弘扬,我们得超众生。」可是他却说:「不行呵,我们只有两只手,两对眼睛,能有什么用,又能起什么作用?」他说:「现在国难当头,到处动乱不安,日本又在...

    谢清 整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271187.html
  • 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与生存方式

    无为放达。法家和墨家基于现实的功利主义,前者钻研政治权术和治国手段,后者崇尚吃苦耐劳和人人平等。佛教基于不可理喻的彼岸与现实的轮回,要超众生。其它自然崇拜、巫术基于各自的神秘主义信仰,回答世界的本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1071204.html
  • 中国佛教伦理及其哲学基础

    。国土使人有所依附之恩。三宝有救众生脱离苦海不思议之恩。众生恩是佛教独有的,体现了众生平等、社会一体的思想。又由于重视布施进而也重视福德,犹如农夫耕田即有收获一样。印度佛教一面讲布施积累福德,一面又...十分丰富的体系。佛教伦理涉及到人与佛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其中心是按照佛教要求,善待佛法、佛、僧人、众生,并完善自我的精神境界以成就佛教理想人格。由此可见,佛教伦理一方面是世俗伦理,...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4071302.html